《骷髅幻戏图》新诠
世人皆道画中趣,却不知画里藏刀。我见过许多古画,有工笔,有写意,有山水,有人物,大抵不过是些\"雅人\"的消遣罢了。然而有一幅画,却教我每每想起,便觉脊背生寒,却又忍不住要再看一眼。
这便是藏在紫禁城深处的《骷髅幻戏图》。此画已有八百余载春秋,寻常难得一见。画中景象,初看不过是寻常傀儡戏,细观则令人毛骨悚然。那些个\"鉴赏家\"们,对此画议论纷纷,却鲜有人能道破其中真意。直到有人将画放大十二倍,才窥见那令人不寒而栗的真相。
此作出自南宋李嵩之手。说起这李嵩,倒也是个奇人。生于钱塘贫家,父母为谋生计,送他学木工。谁知这少年偏生有双巧手,更兼心思缜密。木工需通画理,他便执笔持尺,将尺寸比例拿捏得分毫不差。一日,宫廷画师李从训偶见其作,惊为天人,遂收为弟子。从此,这寒门子弟竟成了三朝画师。
展开剩余63%画中景象,初看似是寻常:一小骷髅被丝线牵引,正自表演;一幼童匍匐于地,伸手欲触。宋时\"悬丝傀儡\"之戏,本是市井常见,孩童尤喜。然细观之下,牵动小骷髅者,竟是一具大骷髅!这具白骨森森的架子,头戴幞帽,身着纱衣,眼窝深陷,嘴角微扬。放大细看,其右脚趾上翘,似在挑逗那小骷髅。这般景象,已足令人心惊。
更奇者,大骷髅身后一妇人,袒胸哺乳,神情安适,对眼前白骨视若无睹。而对面另一妇人,却面露焦色,伸手欲拦那爬向骷髅的幼童。一画之中,生死交错,恐惧与安详并存,端的是一幅\"阴阳图\"。
李嵩作此画,用意何在?元人黄公望曾题词解之,谓此乃讽南宋权贵醉生梦死之作。大骷髅实为卖艺者,为生计所迫,扮作白骨取悦贵人。傀儡与傀儡师,皆是被命运牵线的行尸走肉。此解固然有理,然细品画中细节,又似别有深意。
看那大骷髅身旁担子,内有草席、雨伞、瓶罐等物。其妻哺乳时,臂下竟垫着一根白骨。想是那\"骷髅丈夫\"恐妻劳累,卸下自身骨头予妻垫臂。念及此,虽觉悚然,却又心生暖意。那哺乳妇人面容平静,虽贫苦奔波,却无怨色。此情此景,令这阴森画面,忽现一线温情。
李嵩久居庙堂,心系黎民。此画必是为民请命之作。他以白骨喻民生之艰,以傀儡戏讽世道之恶。画中生死交织,恰似当时百姓生活——虽生犹死,虽死犹生。可惜那些个\"肉食者\",纵使见了此画,怕也只会赞一声\"好画\",哪会想到画外百姓的哀嚎?
八百年过去,画中骷髅依旧在笑。而今人看此画,可会想到那些为生计所迫的\"现代骷髅\"?可会听见那无声的呐喊?李嵩若在,见此情景,不知又要作何画作。
愿世间少些被命运牵线的傀儡,多些真正活着的人。愿那哺乳妇人的安详,能照亮每个艰难前行的灵魂。
发布于:山西省鸿越资本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